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厥讈頃r路,一代又一代鋼鐵人在黨的領導下篳路藍縷,砥礪前行,實現了鋼鐵工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華麗轉身,有力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騰飛。
歷史波瀾壯闊。中國鋼鐵工業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了世人難以想象的跨越式發展,并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過程崎嶇坎坷,成就歡欣鼓舞。不過,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新創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也指出,中國鋼鐵產業鏈嚴重失衡,尤其是上游原料端的供給安全缺乏保障,給我國鋼鐵行業穩定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帶來長期的、巨大的挑戰。與此同時,中國鋼鐵行業能源結構明顯高碳化,不可避免遇到能源總量瓶頸和環保排放限制。
產業鏈安全須引起重視
中國經濟時報:回顧中國鋼鐵行業快速發展歷程,遭遇了哪些主要挑戰?
李新創:中國鋼鐵行業遭遇的主要挑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鏈安全缺乏保障。鋼鐵產業鏈嚴重失衡,尤其是上游原料端的供給安全缺乏保障,國內自有資源缺乏或者品質不佳,鐵、錳、鉻等主要原料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資源保障問題凸顯,短期內難以根本解決。具體體現為“一高一低一弱”——對外依存度高,海外權益量低,定價話語權弱。這給我國鋼鐵行業穩定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帶來長期的、巨大的挑戰。
二是產業集中度低。中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一直處于較低水平,產業結構分散,導致鋼鐵行業在資源掌控能力、市場有序競爭、淘汰落后產能、技術研發創新、節能降耗減排等重大問題上,缺乏行業約束力和自律能力,已成為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
三是能源環境約束明顯。中國鋼鐵行業經歷數十年的發展,盡管能耗已經大幅下降,環保標準大幅提高。但由于基數大,且中國鋼鐵工業以高爐-轉爐長流程工藝結構為主,能源結構明顯高碳化,2020年中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占全球鋼鐵碳排放總量的60%以上,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因此,不可避免遇到能源總量瓶頸和環保排放限制。
四是自主研發能力不足。我國鋼鐵行業整體R·D投入不足,創新基礎薄弱,鋼鐵產業鏈各環節創新協作能力不強,上下游銜接不緊密。
五是底子薄,近半個世紀主體裝備嚴重不足,嚴重制約鋼鐵和全國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鋼鐵裝備數量與工藝水平已達到國際前列。
四大因素推動鋼鐵業快速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鋼鐵工業能夠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李新創:一是強大的經濟基礎。我國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原材料產業,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中國鋼鐵主要以內循環為主,與國民經濟發展基本呈現正相關趨勢。
二是完整的產業體系。中國是全世界****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正是這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使得中國產業具備了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這為鋼鐵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三是系統的五年規劃。
四是豐富的人才資源。目前只有中國有完整的冶金人才培訓體系。
六條寶貴經驗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鋼鐵行業實現了做大做強,其中有哪些寶貴經驗?
李新創:中國鋼鐵工業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實現了世人難以想象的跨越式發展,并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過程崎嶇坎坷,成就歡欣鼓舞,中國鋼鐵工業能快速發展主要有以下經驗。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鋼鐵工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離不開黨的領導。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是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工藝技術不斷創新,從而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未來,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科技創新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是堅持協調發展。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過“以鋼為綱”的激情歲月,也經歷了追求規模效應的粗放發展時期,鋼鐵孤軍突進,導致產業結構比例甚至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不得不進行艱難的調整,因此,必須秉承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放眼全局、著眼長遠,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是堅持自主道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必須堅持道路自信,立足于中國國情的實際,不能盲目照搬國外技術、國外模式。
五是堅持深化改革。鋼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滿足經濟發展、員工就業、社會穩定等多目標要求,實現企業、員工、客戶和社會的利益共享,但前提是必須有合理的效益,才能持續下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需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調整優化政策,釋放企業發展的活力和創造性。
六是堅持開放合作。事實證明,只有開放合作才能更好發展,產業保護、技術封鎖等開倒車的理念、行為是沒有出路的。(中國經濟時報)